“售價預計不到2萬美元,將會比汽車更便宜!”狂人馬斯克的人形機器人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AI Day)上亮相。
北京時間10月1日早間,2022年特斯拉人工智能(AI)日拉開帷幕,備受矚目的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原型緩步走到臺前亮相。這一機器人代號擎天柱(Optimus),名稱來自知名動漫《變形金剛》的主角。馬斯克透露,三五年后人們可以訂購擎天柱機器人。
不過,相比于目前機器人領域龍頭波士頓動力以及本田ASIMO,特斯拉的擎天柱最大亮點即“價格低廉”,并有望率先其從家用、商用切入服務領域實現商業化。在國內市場上,人形機器人概念醞釀已久,不少公司競相布局,其中小米此前將其人形機器人公之于眾。
有機構預計,人形機器人所帶動的產業鏈催化不亞于新能源汽車。至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有望達到12-16萬億元,而國內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700億元。
價格不到2萬美元
在特斯拉AI DAY上,特斯拉首先是通過一段視頻展示了擎天柱在汽車工廠搬運箱、澆水植物、移動金屬棒等操作。隨后,特斯拉CEO馬斯克展示了擎天柱機器人準備投產的版本,他說,“目標是盡快制造出對人類有用的人形機器人?!?/p>
會上,特斯拉展示了“擎天柱”人形機器人研發過程的不同版本。特斯拉工程師表示,正在努力降低“擎天柱”機器人的功耗和零件數量。
據了解,擎天柱的大腦將采用特斯拉的超級計算機系統Dojo,擁有超強的計算能力;視覺感知系統主要基于特斯拉FSD的計算機模組和方案,面部配備8個汽車同款 Autopilot攝像頭,最遠監測距離可達250米;運動則是主要靠脖子、手、腿以及軀干等搭載的40個機電傳動器,其中手部的12個機電傳動器,能夠讓機器人達到接近人類靈活水平。
談及擎天柱的價格,馬斯克透露,特斯拉有信心以較低的成本實現量產,未來的產量可以達到數百萬臺,預計價格不到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23萬元),比汽車便宜。
他表示,隨著生產規模擴大和成本下降,人形機器人的實用性將逐年提升?!耙苍S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人們就可以給父母買一個機器人作為生日禮物了”。
特斯拉商業化優勢明顯
目前,全球尚無實現商業化的人形機器人。而且在人形機器人賽道上,特斯拉并非“資深玩家”,波士頓動力和本田ASIMO等成熟玩家早已登上這一賽道。
資料顯示,本田ASIMO機器人于2000年便推出,采用純電機驅動,自由度57個,之后十余年不斷迭代升級,具備跑、跳、爬樓梯甚至跳舞等功能。售價250萬美元,未進行商業化,2018年7月停止更新。
而波士頓動力仿人機器人Atlas也于2013年推出,采用液壓驅動+控制模式,自由度28個,運動控制能力較為頂尖,目前可以實現多種“跑酷動作”。單臺價值200萬美金,目前無商業化嘗試。
另外在國內,優必選的WALKER原型機于2016年,采用純電機驅動,自由度41個,并多次迭代,目前版本可進行彈琴、倒水、步態行走等,商業化進程加速中。
不過,與這些相比“前任”們,特斯拉的擎天柱可能是最快實現規?;逃玫臋C器人,而且有望壓降價格空間。馬斯克已經給出了“擎天柱”落地、投產、廣泛應用的時間表:2022年出原型機、2023年出有用的呈現(場景)、最快兩年能做到小規模應用,此后,機器人應用逐年增長、成本降低、產量規模擴大。
而且擎天柱有著明確的商業化思路:第一批機器人服務于危險、無聊、重復的工作或人們不想做的工作,主要是to B的應用;第二批為大規模使用的機器人,讓機器人在現實世界中導航,沒有明確的指令下做有用的事情;第三批是預計不到10年后,讓人們可以在家里使用的機器人。
東吳證券近期發布的一份關于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研報中指出,人形機器人在生產制造上與電動車相似,特斯拉在三電技術、智能化技術、商業模式、營銷策略方面全面領先。因而,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特斯拉相比其他廠商仍具備相對優勢。
超十萬億潛在市場空間
那么,在“機器換人”的趨勢下,人形機器人有著多大市場空間?
據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全球約有4億個工作崗位將被自動化機器人取代,按20%滲透率測算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12-16萬億元。另據東吳證券測算,短期家務場景的人形機器人潛在市場空間達14萬億元,中期商業服務場景和“非結構化”場景的工業應用,潛在市場空間達25萬億元,長期進入情感/陪伴場景,潛在市場空間達31萬億元。
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達410億美元。全球綜合數據資料庫Statista的數據顯示,全球2019~2021年機器人銷量分別為329億美元、363億美元、410億美元,目前仍處于較初期發展階段。
國內同樣擁有龐大市場空間。根據IFR和中國電子學會數據,盡管人形機器人處于起步階段,參照其他電子產品,滲透率超過20%后將爆發式增長。按23-30年CAGR 30%測算到2030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8700億元。
面對龐大的商業化“蛋糕”,巨頭紛紛開始行動。在特斯拉之前,小米搶先發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 成本約60-80萬人民幣,比較符合當前市場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如新能源汽車一樣,人形機器人同樣會拉動龐大的上游產業鏈以及下游應用端需求。從機構調研看來,目前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可分為三大部分:上游零部件&原材料(價值量占比高)、中游系統集成&本體制造、下游個人以及企業相關應用場景。
東吳證券研報顯示,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可拆分為動力總成系統(占總成本比重60%)、智能感應系統(占20%)、結構件及其他(占20%)三部分。其中,動力總成系統包括電池系統、電驅系統( “三電系統”)。該機構預計兩者分別占總成本的10%、50%。
國金證券也認為,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短期零部件先行,長期看機器人智能化程度空間。根據產業鏈調研,成本主要集中在機身零部件,特別是電機、減速器,增量空間顯著。機器人成本約60%-70%投入各種機身關節、減速器、控制器等;主控芯片與全身傳感器占比約15%;軀殼與電池等占20%。
投資熱情升溫 機構密集調研
隨著商業化腳步漸進,資本市場投資熱情逐步升溫,在A股,人形機器人也成為熱門概念。
其中,國產工業機器人龍頭埃斯頓在9月13日-20日期間,共接受了13批次機構調研,登門調研的總人數達到587人次。工控龍頭匯川技術在9月6日-16日期間也密集接受8次調研,總人數近170人。
在埃斯頓機構調研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減速器受到機構關注。公司方面表示,目前減速機供應來自于國際品牌供應商和國產品牌供應商,基本在國內完成生產制造,能滿足公司生產的供應需求。國產化替代已經取得較大成果,諧波減速機基本實現了國產品牌企業供應,RV減速機國產化品牌供應占比也在逐步上升。
另外,拓爾思也在9月15日接受13家機構調研。拓爾思方面表示,其優勢在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在智能機器人人機互動方面的應用,目前已具備人機基本對話交流的技術能力,并已在智能客服等領域應用多年,“公司正在和優必選公司、小鵬公司等相關企業,進行共同研究和探索?!?/p>
除了上述公司外,包括凱爾達、亞威股份也分別在9月8日和9月14日接受機構調研。
市場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是AI場景的下一波浪潮,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商業化的落地,有望帶來萬億級的空前藍海,在我國智能駕駛的生態逐漸突破和成熟的背景下,人形機器人勢在必行,國內公司有望復制在智能駕駛領域取得的成果。
(來源:中國基金報 記者:文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