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馬婷婷 北京報道
極端的氣候事件敲響了環境保護的警鐘:不只是未來的挑戰,更是迫在眉睫的威脅。在實現中國“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下,綠色低碳已成為各個行業的必然要求和發展趨勢。
股權投資行業也不例外。在歐美市場,囊括綠色低碳指標的ESG投資已是美元基金的主流方式。盡管在中國,ESG投資的熱度剛剛開始,但已有諸多政府引導基金、國資基金、金融機構等,逐漸意識到ESG的重要性,并逐漸將其納入投資流程。
9月28日,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創投研究院主辦了議題為“踐行‘碳中和’:股權投資策略與實踐”的閉門研討會。十余位監管機構領導、股權投資GP/LP代表、第三方服務機構及行業企業人士共同帶來ESG理念與實踐分享。
在“投資機構與被投企業的ESG互動”的圓桌對話中,珩昱投資合伙人曹龍作為主持人,就作為投資機構,在投資實踐中,如何把ESG的理念、標準進一步向被投企業和投資組合去延伸的問題,與嘉賓進行了熱烈的對話交流。
在討論過程中,多位嘉賓提到,財務目標仍然是基金追求的首要目標,并在這一前提之下,將ESG的原則和標準體現在機構的自身運營和對外投資上。
曹龍指出,ESG實際是要求企業把外部的社會性成本(環境,社會,治理)內部化,由企業經營主體更直接地承擔社會責任。這其中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點就是,如果企業把這部分成本融入到生產過程中,是直接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還是提升了企業的內在價值?同時,遵循和貫徹ESG的企業,在激烈的全球市場中,是否真的可以獲得競爭優勢,會不會出現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經過與會各投資機構的討論,大家普遍認為,雖然現代化企業踐行ESG看上去增加了直接成本,但是在遵循統一價值觀的市場環境之下,特別是在產業鏈中具有主導力和影響力的產業龍頭和投資機構直接推動了低碳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升級,這一部分成本最終被市場廣泛接受,反而形成了更大的價值。而先進的ESG產業鏈的形成,有利于良幣企業的進一步成長,進而淘汰劣幣企業,促進市場競爭環境的全面優化。